作者: 趙臘平 來源: 中國礦業報
自1998年成立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已經走過了14年歷程。作為國家土地、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管理部門,國土資源部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諸多成就。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礦產資源“家底”究竟有“多厚”的問題就深受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那么,當時中央籌備成立的地質礦產資源管理部門是怎樣的?其中有多少曲折和故事?讀罷此文,或可有所了解。
1950年5月,自出席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大會(1948年)后就留居英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輾轉回到北京,接受周恩來總理的安排,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急需各種被譽為“工業的糧食”的礦產資源。由于礦產資源的“家底”不清,國家經濟建設處于等米下鍋狀態。而地質找礦則需要組建一支由專業地質人員組成的隊伍。如此一來,我國需要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統領全國的地質工作。
周恩來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的任務交托給李四光。接受任務后,李四光就開始思考組建專門的地質機構。眾所周知,舊中國有3個全國性的地質機構——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礦產測勘處,都設在南京。
李四光了解到,南京解放時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很多都留了下來,3個單位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也基本保存下來了。他十分高興,開始考慮如何把全國的地質工作者組織起來。然而,實際情況并沒有李四光想像的那么樂觀。相關文章顯示,當時,我國地質工作基礎極其薄弱,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地質專家只有200多人,遺留下來的鉆機只有8部,直到1952年6月底,全國才有40部鉆機。更為關鍵的是,舊中國的地質工作水平很低,具有工業意義的地質工作幾乎沒有開展。
在調查并廣泛征求地質工作者的意見之后,李四光提出了建立“一會、二所、一局”的方案:“一會”即地質工作計劃調配委員會;“二所”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財政經濟委員會礦產地質勘探局。
這個方案很快得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49年10月21日至1954年9月27日,是我國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關)的批準。1950年,經政務院批準,地質工作計劃調配委員會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李四光任主任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礦產地質勘探局也隨之成立。
全國的地質工作者組織起來后,我國的地質工作和地質研究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但是中央很快發現,“一會、二所、一局”這種組織形式還是不能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這是因為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將從1953年起開始實行,但中央在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時發現,很多想上的項目上不了,原因就在于地質情況不明、礦產資源的“家底”不清,拖了后腿。因此,1952年8月10日,根據《關于調整中央人民政府機構的決議》,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會議決定成立地質部,部址選定為前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北京市西城區兵馬司胡同九號,并任命李四光為部長。從此,李四光走上了領導全國地質工作的重要崗位。
為了保證李四光有充分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需要找一位閱歷豐富、組織能力強、管理經驗豐富的得力副手主持地質部的日常工作。毛澤東、周恩來想到了何長工。
1952年8月,德高望重的何長工調入地質部,出任副部長。此前,何長工曾任重工業部副部長、代部長,以航空、鋼鐵、造船、電機和動力工業為重點,抓了重工業部的組建工作,奠定了我國重工業和航空工業發展的基礎。
其實,何長工調到地質部,是在地質部成立前不久才決定的。1952年8月7日,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找何長工談話,“組織上決定調你到即將成立的地質部去工作?!焙伍L工感到十分突然,遂以自己不懂地質和因身體原因爬山越嶺困難為由,要求到其他部門去工作。薄一波說:“這次調動是周總理向毛主席提出的,毛主席同意你去地質部,說你有那么一股勁。”薄一波還說:“事情定得很急,也來不及和你商量?!碑斎障挛?,何長工被任命為地質部副部長。就這樣,何長工來到地質部,開始了他長達20多年的地質工作生涯。
說到毛澤東關心李四光和地質工作,在李四光女兒李林的一篇題為《毛澤東和李四光》的文章中可見端倪——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日理萬機,操勞國內外、黨內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會議期間接見了我的父親。那天,父親回到家里,興致勃勃地談起了被接見時的情景。他說,毛澤東身材魁梧,紅光滿面,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毛澤東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給我講一講……”父親非常感動。毛澤東博學多聞,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1953年,毛澤東對地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地質部是黨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部?!?/span>
那個時候,毛澤東、周恩來都十分重視地質找礦的進展,多次垂詢李四光和何長工,并要求地質部黨組切實加強地質工作,有關礦產資源情況要每周向中央主要領導報告。
1953年,北京地質學院和長春地質??茖W校的教學樓拔地而起。1954年學生們開始在新校舍上課。其實,從1952年秋天起,地質部就先后籌辦了南京、武漢、重慶、長春、西安、宣化、北京、鄭州、廣州、昆明等地質學校,并陸續招生。同時,地質找礦隊伍基本組建完成,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地質找礦。
1954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地質部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
1956年,毛澤東又一次就地質工作作出指示:“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個五年、一個十年為國家建設準備好礦產資源?!?/span>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全國廣大地質工作者艱苦奮斗,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我國礦產資源“家底”不清的現象初步改觀。
1956年9月,何長工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言時說:“國家要求地質部門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探明十幾種礦產資源的儲量,而實際上已經探明了三十幾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基本保證了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等工業建設的需要……”
地質部探明的這些主要礦產資源的儲量,連同其他部門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不僅解決了鞍鋼、包鋼、武鋼等重要鋼鐵基地“一五”期間急需的礦產資源原料問題,而且保證了“二五”期間礦產資源的供給。
為了加速石油資源的開發,從1955年起,何長工集中主要精力協助李四光抓石油天然氣的普查勘探工作。1955年1月20日,地質部召開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制定了年度石油天然氣普查工作的方針與任務,決定組織數十個地質隊,分赴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進行石油天然氣的普查工作。根據中央的戰略決策,地質部和幾個兄弟部門一起,從這一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
1956年初,陳云召見了何長工、李人?。ㄔ鋈喂さV部部長、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和康世恩(新中國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曾出任國務院副總理、石油工業部部長)等,研究李四光關于加強石油勘查的意見,并指出要在兩三年間找到一兩個大油田。
1956年2月26日,何長工在向毛澤東匯報地質部工作情況時說:“1955年初,地質部開始擔負石油普查任務,組成了24個地質隊、18個物探隊、20個地形大地測量隊。石油普查職工達到1200余人,其中地質人員200余人,共發現了171個可能儲油的構造?!边@時,石油普查工作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遵照陳云的指示,依據幾年來所取得的地質勘探成果,地質部黨組于1957年底作出戰略東移的決策。石油地質大軍千里轉戰,揮師東進松遼平原。根據地質力學的理論,地質大軍在遼闊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在約200多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內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據統計,一共打普查鉆井3000多口,總進尺120多萬米。從所取得的地質資料看,經過地質工作,當時不僅初步摸清了我國石油地質的基本特征,而且證實了我國有著豐富的天然石油資源。
1963年11月,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從此,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結束了依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
1970年,國家撤銷地質部,改設“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總局”。
1979年,國家地質總局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
1982年,地質部改為“地質礦產部”,除了地質找礦外,增加了礦產資源管理的職能。
1998年3月10日,由地質礦產部、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測繪局共同組建成“國土資源部”,主要職能是保護與合理利用土地、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承擔規范國土資源管理秩序、優化配置國土資源、全國耕地保護、及時準確提供全國土地利用各種數據、規范國土資源市場秩序、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