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012年06月28日 中國礦業報 作者:黎誼鍇
地勘單位改革,怎么改?首先要給自己定位。事業單位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類,地勘單位應劃到哪一類?筆者認為,劃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一類較為恰當。
其一,地勘單位從事的活動是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技術服務活動。這種活動是一項科技含量高、實踐性強的技術密集型、基礎性生產活動。比如說,礦產勘查就是通過調查和勘查探測后,對所獲得的大量地質資料和相關地質信息進行提取,反復進行綜合研究,逐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深化,最后形成對地質體的客觀認識,掌握礦產(床)生成的地質條件和成礦模式,達到預測、發現和評價礦產的目的。這是一種產生礦產勘查成果,產生具有知識產權的信息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它的特點是科學與技術一體化,調查與研究一體化,野外工作與室內工作一體化,宏觀思維與微觀認識一體化,多學科綜合,多工種集成。這種生產活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上游產業的生產活動,它提供的“產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糧食”。
其二,地勘單位的工作雖有許多是屬于公益服務的即公益地質,但更多的是承接市場即社會項目的商業地質。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后已經實現了兩個轉變:從單純找礦轉變到地質勘查、工程地質、農業環境地質等多元化發展;從單純資源型轉變到資源與環境并重。地勘單位的主體是以市場為主的大地質,如果將其劃為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那么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的許多規定限制會制約地勘單位“大地質”、“探采一體化”、“企業化”發展,所以宜將地勘單位劃為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
如果我們將地勘單位定位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其改革應該按推進轉企改制來設計,不要再戴“事業的帽子”。借鑒國企改革經驗,筆者建議如下:
第一,可以一步到位地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技術與戰略聯盟。通過股份制改造,切實解決資本原始積累問題,實現股份多元化,推動勘查技術與產權資本的融合,真正成為具有實力、動力與活力的市場主體。
第二,可以優勢地勘單位(專業優勢和比較優勢)為核心,其他地勘單位注入資本參股,組建地勘工作聯合體。這樣一來,資金流向利益洼地,風險明顯化解,促進更多單位的經濟構成向好的方向轉化,在工作上實現最優組合,成果上就可以實現“東方不亮西方亮”,風險上也可以實現“堤內損失堤外補”。有條件的地勘單位可以向“探采一體化”礦業公司轉變,按國家有關法規的規定,以知識、技術、管理、礦權等要素折股參與地質找礦、礦業開發風險投資,分享找礦、開礦成果收益。
第三,可以進行多元合作,把地勘單位的勘查優勢與礦山企業的開發管理優勢、投資機構的資本融通能力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協調優勢,通過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共同開發、共同收益,加快構建礦產勘查開發新格局。
第四,地勘單位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員多,面臨問題復雜,我們既要積極,又要穩妥。在改革部署具體方案時,要堅持群眾路線,以人為本,傾聽基層同志意見,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并用好在資質升級、市場準入、“探采一體化”、完善改革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讓大多數地勘單位職工改出干勁、改出希望、改出幸福,給職工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通過改革,給地勘單位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工作環境,留出不斷拓展的空間,實現“包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