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國土資源部經濟研究院】 【作者:產業所王志剛、周鑫,長安大學查方勇】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天氣:晴
今天是進行野外學習鍛煉的第一天,六隊為學習小組安排的工作是跟隨該隊地調所項目組進行地質剖面的修測工作,主要目的是基本查清桐峪—麻峪金礦區立峪至太峪前山區(面積3km2)的地層、構造、巖石及其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含礦性、地層組合、變質程度等,建立地層層序,查清解除關系,較全面研究含金構造帶空間分布、規模、蝕變情況,為下一步地質草測及尋找含金蝕變帶提供必要的保障。
項目組由地調所杜衛國杜工帶隊,四個人組成,加上我們學習小組共八個人。為照顧我們,地調所項目組改為8點半吃早飯,9點出發。按照慣例,他們平日7點多就已經吃完飯上山了。早晨,文所長建議我們多吃點,說是中午不吃飯,一跑就是一天,我們早餐就有史以來都吃了兩個饅頭,每一個小組成員現在好比是高配的汽車,后來事實證明,我們是老爺車。
從鎮上的指揮部出發,穿過幾個村莊,大概20分鐘左右,當路邊不斷出現各部門檢查站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地到了,兩臺汽車將我們送到后,便返回了。
我們今天的任務是沿著山溝完成1.8公里的剖面修測工作,然后再開路上山,看一個典型的含金礦帶剖面,再沿山脊返回出發地。工作開始后,小組成員躍躍欲試,但很快看出了我們的差距,首先是野外工作經驗的巨大差距。為了獲得剖面起點標本,我們必須翻下高約20米、近60度的滿是大小碎石的亂石斜坡.項目組成員很快下到了溝底,我們費了不小的力氣,在一名項目組成員的帶領下,繞道走了一條相對平坦的下坡道才下到溝底。完成點的工作后,緊接著需要再上這個陡坡,我們都很狼狽,沒有幾位專業地質隊員輕松,我們手腳并用,還時不時踩塌亂石,腳后滾石嘩嘩作響。
沿著山洪沖出的小道,我們順著山溝繼續向上爬,沿途還需要觀察剖面上做的標記,杜工一路上給我們講述了剖面方向(180度)、地質構造(南北向背斜),教我們辨認花崗偉晶巖、角閃巖、混合巖、石英巖、大理巖等。隨著行進路程的加長,上山下山,上坡下坡,我們的體力明顯成為了最大的制約因素,隊伍行進比較緩慢,工作節奏隨著我們的體力不支而逐步放緩,我們意識到我們已經拖累了項目組的工作。按照野外項目工作慣例,項目組成員只帶著必要的工具和飲用水,不帶干糧,所以中午往往不用餐,我們也要求一視同仁。早晨高配的兩個饅頭還未消化,走線走的大家一點也不餓。但為了照顧我們,項目組的成員幫我們背著礦泉水和一些干糧,中途拿出來時我們非常感動。
中午時分,我們走完了1.8公里的修測路線,鑒于學習小組成員體力問題,決定放棄了開路上山看剖面從頂峰返回的計劃,臨時更改為原路返回。事后了解到,今天將我們累了半死的修測工作,工作量相當于每天區調工作量的十分之一,區調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疲憊不堪的我們驚訝之余,向野外地質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路上我們與項目組進行了廣泛的交流,46歲的杜工從畢業就在小秦嶺地區工作,二十多年來對這個地區的情況了如指掌,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堅持,30多歲的倪工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也在這個地區工作十幾年了。另外兩個80后小伙子參加工作三年了,一個剛剛結了婚。
這一天,實際也就是大半天下來,我們實實在在地體驗了野外地質工作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十分辛苦。帶我們走線的杜工說這個路已經很好走了,相當于高速公路,早晨號稱高配車的我們現在著實像是幾部老爺車。收隊后,回到鎮上一碗油潑辣子面解餓解乏。傍晚,地質隊員們興高采烈,絲毫沒有一點累意,我們也不知道又從哪里來的力氣,在地質隊員的熱情邀請下,跟他們到附近的村子里打了打籃球。
累啊,真累,晚上又沒法洗澡,別扭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