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本國土資源部經濟研究院】 【作者:作者:產業所王志剛、周鑫,長安大學查方勇】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天氣:晴
今天的安排還是跟隨地調所學習,主要工作是開展“潼關縣翎峪至蒿岔峪金礦普查項目”鉆探巖心的編錄工作。和昨天一樣文所長和項目組成員推遲了出發時間,還是九點帶我們乘兩臺車一起出發,目的地不遠,在安樂鄉七岔峪,約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首先到達了項目組在一個村子里租住的民房。屋外一看,如若沒人提醒,大家還以為那本是一家人。走進房內,約10平方米的房間里只擺著床和畫圖板支起的工作臺,床上放著行李包、地質書籍,工作臺上放著未畫完的圖紙,地上有地質資料、生活用品等,呈現出了“單身漢”的雜亂。項目組負責叫楊房,另一位項目組成員也姓楊,兩位老楊均年過五旬,是地調所的老職工,長期從事野外工作。
離開民房,我們驅車10多分鐘到了山里,車無路可行,我們不得不又徒步行進約一公里,到達項目鉆探施工的駐地,在藍天白云下,空曠的山谷中駐扎著三頂帳篷和一個簡易用于做飯的柴房。一陣風吹過,帳篷里呼呼作響,也沒能驚醒正在熟睡中的夜班工人。
鉆探工程負責人老徐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我們在帳篷外聽老徐做了工作介紹,施工鉆塔是在駐扎地旁邊的山頂上,相對高差近百米。
我們沿著項目組挖出的簡易小道盤旋上山,在半山腰對部分巖心進行了編錄,經過半小時登上了山頂。海拔1179米的山頂上,鉆機上有三名技術人員,兩名是六隊工程公司職工,一名是在當地聘用的工人,都很年輕。
我們到達時工人們剛剛取了一組巖心,我們馬上開始了編錄工作。通過巖心,我們了解到鉆孔處地下近200米的情況,有條帶狀混合巖、斜長角閃巖、長石石英巖、黃鐵礦化蝕變帶、片理化輝綠巖
等。工人們修理了一會鉆頭,又加一節三米的套管繼續開鉆。一個小時后,我們告別三位鉆工,下山后老徐熱情地挽留我們吃一次野外的飯,但考慮到食材運輸不易,我們婉言謝絕了?;氐巾椖拷M租住的民房,老楊他們聘請的當地大嬸給我們做了一頓臊子面,我們吃的很香,與老楊聊了野外生活、野外待遇等等,十分愉快。吃了兩碗,喝了一碗面湯,很飽。臨走,我們要給老楊飯錢,遭到嚴厲的拒絕,無奈,回頭再算總賬吧。下午三點我們回到指揮部,今天比昨天感覺好一些,大家不覺得那么累了,文所長說再過五天后,就更習慣了,我們也希望如此。